管理學領域的 case study,或多或少都會碰觸到企業的 merge。
當兩家企業整併成一家,最後的結果往往各異其趣。考慮到整併時,無論是大的吃掉小的,或是兩家皆自願與對方合而為一,
預期或是期盼的結果,都是希望能夠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增加市佔率、擴大規模、整合業務降低成本、減少固定成本,
都是可能的預期美景。
然而世事豈能盡如人意,
有的公司在吃下另一間公司之後被拖垮,
即便是成功整併的企業,
在合而為一的過程中也必須跨越那難以避免的障礙──
兩個原公司不同的組織文化。
因此,有時候為了避開這個問題,
即便是高度持股比例(例如百分之百)或是兩個公司的股東組成高度相似,
還是會採用兩個 brand names、兩個分別的運作組織,
也因此可以各自保有各自的組織文化、各自的客源,
藉由「合作」的模式消弭兩公司的競爭形態,
或是交換、重新分配、整併彼此底下的部分業務,
以達到降低成本之目的。
有時候也會出現反例,
在兩家公司還未整併時便已開始「同化」的動作。
首都客運老董把台北客運買下來這件事,近來引起不少人的討論,
也讓台北市區的公車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面貌。
首都是有點操之過急了,
但目前的現象無論「正」首都本身,
如何撇清台北客運的轉變概屬台北客運的權責範圍,與首都無涉,
以擺脫「吃像難看」的流言,
然而,任何一名在南京東路公車專用道上初見北客307新車塗裝的人,
都很難在第一個念頭擺脫首都的影子。
其實大家都知道首都一向是公車評鑑第一名,
首都的司機大多也讓人在搭車時感到舒服。
雖然我不是很喜歡死氣沉沉式的站名播報,
不過在制式規定下至少是能夠在某些方面維持某些程度的服務品質的。
而北客……
我得承認以往被拖去搭北客破車時常常沒有好印象,
在中南部碰到北客二手車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以往敦化南路要等到275來才上車是件多麼困難的事,
即使出現了275也有很大的機會會嫌棄275而搭上後面的店客新車,
看到275出現櫻花車更是像看見藍色玉米月亮似的感到詫異與欣喜,
也曾經為了搭櫻花車而在基隆路上拔腿狂奔,
趁著公車等紅燈塞在基隆路上時,從長興街口跑到和平高中。
自己一個人跑去樹林考駕照的時候認識了一個307的北客司機,
兩個人在聊天的時候更是以消遣大有的破銅爛鐵為樂。
然而,
就如同看著欣欣從藍白色系轉換成粉紅色系,
或是看著大有垃圾車從銀色換成大紅色再換成王子麵,
很多乘客對於塗裝是沒有太多看法而且很容易習慣適應的。
櫻花塗裝跟首都塗裝哪一個比較漂亮是見仁見智,
(雖然個人偏好前者)
而且由作業管理的理論切入,
統一並簡單化的塗裝可以降低成本,
這是多麼堂而皇之又十分務實的理由。
首都化的新車也沒有不好搭,
搭上橘白色系的新車也還頗能享受那份新鮮感與偽首都優越感。
只是,當看見205的行先硬是被擠入了首都式的英文標示,
當在仁愛路公車專用道看著263的燈箱式行先,換成了首都式的文字與配色,
不只與車身顏色不搭配,起點終點文字也硬是被有限的上下寬度擠得小小的。
曾經期待過首都的入主北客能夠帶來更好的服務品質,
只是,如此把行先換得比較難讀的,
很難說服人家說這是在提升服務品質吧?
除了「宣示主權」,很難再找到其他的解釋。
以首都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企業形象而言,
如此的小動作難免被認為小家子氣。
或許也不那麼重要了。
有一天,當台北的櫻花車都不復存在的時候,
望著橘白色的車開進熊空那刻,大抵也應該要麻木了吧?
多年來深植在乘客心中的「北客文化」與「北客印象」,
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也只能像偶爾在106縣道上偶遇的薄霧般漸漸式微了。
印象很深刻,以前有一回搭台北客運的車,
公車司機指著前方首都屁股的司機名牌,
很不屑地說在名牌上寫奇怪的英文名字相當無聊且多此一舉。
不知道,
這位司機未來的英文名字取好了沒有?
- Dec 12 Wed 2007 01:00
台北客運首都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